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系列报道(十)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8-03-22
推进法治须律协践行
田大原 吉林省律师协会监事长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新判断、新思想,成为报告中的闪亮“音符”。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法治建设有五大看点值得关注。一是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简单地说,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二是强调了宪法的重要地位。比如“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再比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等,凸显了党中央对于宪法的重视。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也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各项工作中切实落实宪法中有关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义务的规定,本身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宪法的重要性在思想认识上是充分的,但在实践中如何纠正违宪行为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为我国宪法实施工作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只有宪法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只有宪法各项规定要求真正成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底线和红线,依法治国大业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三是重申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
四是提出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这是非常高瞻远瞩的一个决策,一方面全面建设法治中国,要在党中央的集中领导下,调动全党、全国、全军、全社会的力量推动法治建设,为此必须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更好地协调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全环节工作,使得法治建设不仅成为政法部门的大事,也要成为所有党政军机关部门的大事。另一方面,中国法治建设走到今天,法治建设中的统筹性和顶层设计的问题需要特别强调,这样就能解决改革过程推进长短不一以及碎片化的问题,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可以起到促进国家法治建设在谋篇定测以及顶层设计、统筹的推进,也有利于从中央的层面解决现在阻碍法治建设的一些体制和机制性障碍。
五是依法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我国目前权力结构中,对依法履行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力不够集中,难以形成合力。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按十九大报告,全面推开监察体制改革后,应制定《国家监察法》,规定行使监察权应遵循的原则,明确监察对象的范围、对调查“宽打窄用”(调查手段要宽、调查决策要严)的要求,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的监督、调查、处置职权以及监委会可采取的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12项相关措施,用留置取代了传统的“两规”措施,使得传统“两规”措施能够在法治轨道上实施,也是事关所有党员干部切身权益的重大法治举措。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长期以来,我们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多地侧重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方面,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严重落后、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相适应。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问题逐渐从“做蛋糕”向“做蛋糕”和“分蛋糕”并重转变。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但是,共享尤其是财富的共享,在实践中面临很多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仅仅需要具体分配政策上的创新,还需要国家整体制度设计上能够以公平、公正和共享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这个阶段,法治的重要性就得以凸显。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看,解决公平和共享问题、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还是依靠良法之治。这种“良法之治”,就是法治。因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这是新时代对于法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发展法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法治,须德治先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建设法治国家,既须法律的庄重威严,也要道德的春风化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沿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促进改革,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凝聚共识,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准则检视行为,则法治信念必将深入人心,法治风气必将弥漫社会,为依法治国树立正确价值引领凝聚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推进法治,须完善立法。“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强调提高立法质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精神、反映发展变化、得到群众拥护,发挥推进改革的重要法治力量。在立法方面,这次的报告当中除了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特别提到一个依法立法的原则,个人认为这是对我们国家法律制度体系更高层级的引领。目前在我国整个法律制度体系当中有法可依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但是法律间冲突问题还是一个直接影响到国家法治深化的梗阻问题。所以提到依法立法,至少应该从三个层级上来理解,一个是国家宪法,这与报告当中提到的合宪性审查不谋而合。应该高度关注当前的各项法律、制度当中是否存在与宪法原则相违背的现象;第二个是立法法,通过严格的遵循立法法,保障整个法律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良法善治,而良法是善治的基本保障;第三个所依之法是上位法,下位法不得违反上位法。
三、推进法治,须民众给力。“上下同欲者胜”。法治只有得民心,顺民意,坚固民众基础,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拥护,法治才能成为人民内心时时恪守的律令。这就要求必须突破“闭门造车”樊篱,全面倾听民意,充分吸纳民智,力促民主立法。把耳朵“竖”到群众之中,把“听力空间”扩展到各个领域,耳听八方广纳群言。听得进群众的声音,记得住群众的意愿,保护好群众的权利,“接地气”才能暖民心,才能汇聚力量,形成人人学法懂法、人人守法护法的“好空气”,为法治中国树立最坚强的柱石。
四、推进法治,须律协践行。党的十九大为做好新时代律师工作、推动律师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各级律协作为法治建设的推动者与践行者,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引领,着力解决律师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律师法律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同时各级律协要落实好现有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发挥好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规范律师执业行为。最后各级律协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努力实现律师行业党建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不断提高律师行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被标注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发展的新形势、新起点也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必将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时代,从而更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更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